从格林斯潘到耶伦:一样的含混,不一样的含义
本文作者为IMI特约研究员、西班牙对外银行研究部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
近期美国差强人意的非农就业人数报告,令美联储九月加息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而上周末美联储在杰克森霍尔召开的年会上,耶伦主席的主题演讲也包含模棱两可的信息:既表示相信“上调联邦基金汇率的理由在最近几个月已经加强”,又大谈央行在面临高度不确定性时预测能力有限。令试图从其讲话中找出政策线索的投资人徒呼奈何。
暂时抛开加息与否的问题,笔者更感兴趣的是美联储主席语言风格的转换,目前看来,耶伦主席的语言风格与其前任伯南克渐行渐远,而在向格林斯潘时代标志性的含混不清风格靠拢。
格林斯潘前主席曾在出席国会质询时对自己的语言风格进行阐释——“如果你觉得领会了(我的讲话),那么你一定是听错了”。的确,在他近20年漫长的任期内(1987-2006),格林斯潘将自己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语言技巧使用得炉火纯青。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市场参与者几乎不能从格林斯潘的发言里看出任何货币政策动向。譬如讨论加息,格林斯潘总是充分列出正反两方面理由之后,避免任何判断性的结论。这导致一些市场人士被迫另辟蹊径,试图从这位主席参加重要会议时的行走步态、所带文件多少等方面探求蛛丝马迹。
然而到了格林斯潘继任者伯南克上台之后,语言风格立刻切换。出身于大学教授的伯南克发表公开讲话时保留课堂上那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力求让人们了解自己在政策制定的思路和想法。伯南克还致力于提高美联储的透明度,将美联储经济预期的公布频率从以前的每年两次提高到每年四次,同时加入更多的描述性细节与背景,以便让投资者能够清楚的了解美联储的政策思路。据说伯南克甚至还考虑向公众现场直播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的可能性,不过在其它美联储官员的反对下未能实现。
从格林斯潘的模棱两可到伯南克的清晰易懂,再到耶伦向格林斯潘风格的回归,美联储主席语言风格的演变过程看似重回原点。然而笔者认为,美联储主席语言风格演变轨迹不仅受个人背景与喜好的驱动,更多的反映出美联储面临外部环境的挑战及其与市场关系的变化。
在美联储的格林斯潘时代,无论这位美联储主席的语言如何晦涩难懂,丝毫不影响市场参与者对他的顶礼膜拜。在当时的市场人士眼里,格林斯潘就像是一尊经济繁荣的守护神。市场人士充分相信,一旦经济出现波动,格林斯潘总能游刃有余地使用常规货币工具令经济重回正轨。
从格林斯潘卸任后的讲话和回忆录可看出,格林斯潘本人对于外界的顶礼膜拜也是欣然接受。在谈到自己的语言艺术时,格里斯潘强调是金融市场误解自己的讲话而造成短期剧烈波动。事实上,格林斯潘本人对于金融市场的态度是无为而治,作为坚定的市场派,他相信金融市场总能有效地为各种风险定价。因而他长期以来提倡对金融市场避免过分监管,充分发挥金融市场自动调节机制。
笔者认为,格林斯潘的语言风格建立基础,是对美联储利用货币政策掌控经济拥有的强大自信。尽管格林斯潘在任期间也曾公开表达对一些重要现象成因并不完全理解(譬如对美国长期国债收益水平保持低位而提出的“格林斯潘之谜”),这并不影响央行掌舵人相信能够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做出正确的政策决策,从而引领经济避开未知水域的暗礁。更为重要的是,市场人士在当时也对美联储拥有影响经济的强大能力深信不疑。在与市场的互动中,以格林斯潘为代表的美联储更像是强势一方,他们掌握威力强大的政策工具,能够对经济形势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至少在当时这是市场共识)。格林斯潘特意使用含混不清的语言,更像是一种神坛上强者的自律,避免相对弱势的市场方由于未能正确领会政策意图或是由于过分夸大片面信息而导致不必要的市场波动。
美联储的伯南克时代见证了美国次债危机演变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海啸,为抵御金融海啸对经济破坏,在很短时间内伯南克就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为零,意味着美国常规货币政策已到达极限。为进一步稳定金融市场和提振经济,美联储推出多轮量化宽松,试图用超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引领经济走出金融海啸之后的严重衰退。
然而推行市场并不熟悉的超常规货币政策并非易事。伯南克不单需要争取政治上的支持,更要让市场尽快了解超常规货币政策的机制和影响。在此情况下,采用清晰明了的语言风格与外界进行沟通成为伯南克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这位前主席给笔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就是在接受国会质询时,不厌其烦地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议员解释为何要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其政策机制如何运作,政策效果如何反应,而可能的负面作用又有哪些。特别是伯南克本人把“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提升到一个与量化宽松同等重要的政策地位,充分重视美联储官方预测对市场的引导作用。
在伯南克担任主席的时代,美联储与市场的互动关系出现深刻的变化。在常规货币工具到达极限之后,美联储急需推行超常规政策工具保持对经济的影响力。然而市场对于新的货币工具存在巨大疑惑,因此在很多公开讲话中,伯南克直接向市场喊话,告诉市场应当如何对新政策工具作出反应,以达到政策希望取得的效果。某种程度上,伯南克直白的语言风格更像是领先者对市场的引导。
到了今天的耶伦时代,美联储与市场的互动关系又出现新的态势。伯南克倡导的超常规货币政策实践毁誉参半,即使是在赞成量化宽松的人士当中,也有越来越高的比例认为它的边际效用在减弱。换句话讲,假设未来危机重来,恐怕也难于再依靠更大剂量的量化宽松走出经济衰退。这导致市场对于美联储乃至其它世界重要中央银行干预经济能力的怀疑。人们担心,现有的货币政策(无论是常规还是超常规)无法像金融海啸之前那样保障经济的持续顺利运行。
而在另一方面,市场也对美联储对于经济的预测能力和判断能力提出质疑。美联储尴尬地发现,过去几年给出的经济预期总是一致地高于实际数字,甚至自己预测的加息路径也一再落空,有时准确率甚至不如市场预期。同时美联储内部决策者的分裂也日益严重,这些都构成市场对美联储疑虑的加深。对于这些市场疑虑,美联储本身也在很大程度上认可,很多美联储官员承认需要提升对于经济认知能力,而美联储也需要开发新的政策工具来应对未来的经济挑战。事实上,本次杰克森霍尔年会的主题就是在新形势下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今天美联储已经走下格林斯潘时代的神坛,与市场之间处于更加平等的地位。在这种环境之下,与伯南克同样具有深刻学术背景的耶伦只能重拾格林斯潘的语言风格,避免由于自身的误判而对市场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耶伦之于市场,更像是一位平等地位的对话者。
美联储主席语言风格的演化和回归,却是美联储走下神坛过程的见证。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陈启清:G20后中国发展前景如何?又将怎样影响世界?李扬:不解决金融不平等将出大乱子刘珺:中国应以市场的力量去产能欢迎加入群聊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